第三章 暗潮洶湧的四十年和平 (4)
關燈
小
中
大
這樣一來,老百姓得到了實惠,自然擁護他;鄭簡公和同朝的各位卿大夫也不會覺得他太過鋒芒畢露,不會對他產生多餘的戒心;更重要的,他維護了父親的面子,也就維護了家族的面子,使得罕氏家族在鄭國的威望直線上升。朝野之間甚至出現這樣的議論:鄭國的“七穆”,罕氏恐怕將是最後滅亡的。
所謂七穆,前面已經介紹過,就是鄭穆公的七個兒子傳下來的強權家族,在當時分別是罕氏的罕虎,駟氏的駟帶,國氏的子產,良氏的良霄,游氏的子大叔,豐氏的公孫段,印氏的印段。其中罕虎以當國的身份排名第一,良霄以執政的身份排名第二,子產排名第三。這些人不是鄭穆公的孫輩,就是鄭穆公的曾孫輩,一家人不說兩家話,本來應該和睦相處,同舟共濟,然而在罕虎當國的年代,卻禍起蕭墻,發生了反目成仇的事情。
事情的起因,還得追溯到十八年前。
公元前562年,當時是駟帶的祖父公子騑當國,鄭簡公派良霄出使楚國,要他辦與楚國絕交的差使,結果楚國人將良霄扣押起來,直到公元前560年冬天才獲釋。
因為這件事,良霄一直耿耿於懷,千方百計尋找機會發洩和報覆。公元前546年,弭兵會盟之後,晉國的趙武接見鄭國的七穆,要求大家賦詩,別人都是歌功頌德,唯獨良霄吟了一首《鶉之奔奔》,當著趙武的面諷刺鄭簡公品行不良,不配當國君,搞到連趙武都聽不下去,只好裝傻敷衍。
公孫舍之當國期間,良霄當上了執政。人說窮酸刻薄,富貴寬容,在良霄那裏卻完全不是那麽回事。地位的上升不但沒有使他忘卻當年被楚國人囚禁的屈辱,反而使得他的報覆心愈來愈強烈。公孫舍之在世的時候,良霄還有所顧忌,不敢亂來,等到公孫舍之去世,他料定罕虎當國未久,立足未穩,必定不敢太約束他的行為,便決定對公子騑的後人展開報覆。
公子騑字子駟,因此其後人以“駟”為氏。公子騑早已於公元前562年冬天去世,繼承家業的是其長子公孫夏。而公孫夏亦於不久前去世,將家業傳給了兒子駟帶,並囑托其弟弟公孫黑輔佐駟帶。
公元前544年冬天,良霄在朝會上提出要派公孫黑出使楚國。
公孫黑不願意去,說:“楚國和鄭國剛剛交惡,派我去出訪楚國,不是想要我的命嗎?”
平心而論,公孫黑這個借口找得並不高明,誰都知道,鄭簡公前不久才親自去參加了楚康王的葬禮,兩國的關系即便不算親近,也絕不至於是交惡狀態。現在去楚國,談不上任何危險。良霄如果心無雜念,很容易戳穿公孫黑的借口,逼他乖乖就範。但是很顯然,良霄肚子裏的火已經憋得太久,只要輕輕一碰,就爆發了。他幾乎是脫口而出:“你們家世代都是辦外交的行人①,這就是你的本職工作,你憑什麽不去?”
此言一出,在場的人都楞住了:駟氏家族世代為卿,公子騑曾任當國,公孫夏在眾卿中排名也不低,即便是公孫黑,也好歹算個“卿”,怎麽會是世代辦外交的行人呢?大夥驚詫之餘,不由得都將目光轉向了公孫黑,看他有什麽反應。
“外交的事,可以去就去,有危險就不去。”只聽見公孫黑冷冷地說,“什麽世代辦外交,先父當國的時候,您才是辦外交的行人吧?”
良霄像被人踩了尾巴的貓,一下子跳了起來,眼睛冒火,死死盯住公孫黑:“你難道想抗命嗎?”
公孫黑也“刷”地站起來,手按劍柄:“沒錯,我就是要抗命,你能將我怎麽樣?”一腳踢翻桌子,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朝堂。
良霄氣得渾身發抖。
良霄和公孫黑的這次沖突,史稱“良駟之爭”。事情發生後,鄭國的卿大夫們紛紛出面調和,希望這件事能夠用和平的方式解決,同年十二月,在眾人的斡旋下,良霄和公孫黑握手言和,並在良霄家裏舉行了盟誓。
然而,表面上的把酒言歡不能掩蓋內心的劍拔弩張。當時在良霄家裏見證會盟的諸位大夫中,有一個名叫裨諶的就私下對好朋友然明說:“雖然結盟了,但它有什麽用呢?《詩》上說,君子動不動就結盟,禍亂因此而滋生。現在我們這樣做,也是滋生動亂的做法啊!我悲觀地估計,這一輪動亂恐怕要三五年才能結束。”
“是啊!”然明也憂慮地說,“依你之見,如果動亂的話,國家的政權將落到誰手上呢?”
“好人取代壞人,這是天命所歸,除了子產還有誰?”裨諶很直接地回答,“就算是按部就班,也該輪到子產了。選擇這樣的好人,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,連老天也為子產掃除了障礙——伯有(良霄字伯有)失魂落魄,子西(公孫夏字子西)又已經去世,除了子產還有誰?老天降禍於鄭國很久了,這次一定要讓子產平息它,國家還有希望。否則的話,鄭國就將滅亡啦!”
公元前543年春天,子產陪同鄭簡公訪問晉國。叔向問起鄭國的政局,子產回答說:“我也說不準,形勢不明朗,今年應該有一個結果了。駟氏和良氏正在明爭暗鬥,不知道怎麽調和。”
叔向說:“我聽說不是已經調和了嗎?”
子產說:“伯有奢侈而又倔強,子皙(公孫黑字子皙)又好居人上,兩個人互不相讓,就算表面上和好,內心卻不服氣,亂局很快就要來臨了。”
同年四月,由於對“駟良之爭”感到憂心忡忡,鄭簡公親自出面,將朝中的卿大夫都叫到一起舉行盟誓,希望大家以大局為重,和平共處。此舉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,然而也暴露了鄭國的內部矛盾已經到了相當激烈的程度,有人這樣評論:連國君都參與大夫會盟,鄭國的禍亂為時不遠了!
山雨欲來風滿樓,就在鄭國上下都處於一種不安的情緒當中的時候,事情的當事人——良霄卻表現得出人意料的冷靜。
所謂出人意料的冷靜,只有兩種可能性,要不就是大智若愚,要不就是真的蠢到了家。良霄顯然是屬於後者。
《左傳》記載,良霄有一個愛好:酒。他不是一般地愛酒,而是嗜酒如命。按照周禮的規定,天黑之後,卿大夫是不能飲酒的,否則就是驕奢淫逸的行為。良霄當然不能忍受這樣一條規定,為了掩人耳目,他在家裏建造了一個地下室,天天晚上躲在地下室裏飲酒作樂,而且往往是通宵達旦,樂而忘返。
據說有一天早上,各位大夫按慣例先到良霄家裏朝見,準備在他的帶領下一起去朝見國君。碰巧良霄前天夜裏喝得高興,酒宴持續到天明還未結束。大夥等到日上三竿,看不到良霄,就問他的家臣:“執政呢?”
回答很幽默:“我家主人正在山谷裏呢!”
正在這時,地下隱隱傳來鐘鼓齊鳴之音。大夥兒面面相覷,似乎明白了點什麽,都打著哈哈說:“既然這樣,我們就回去了。”於是也不上朝,各自回家。
第二天,良霄倒是起得很早,跟著大夥一起來到公宮朝見了鄭簡公。說了沒幾句話,良霄又提出:公孫黑出使楚國那件事,怎麽還沒有落實?
此言一出,公孫黑“刷”的一聲就站了起來,在場的人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鄭簡公的臉也黑了,他心裏想,大夥為了調和良、駟兩家的矛盾,光是結盟都搞了兩次,連我這個國君都屈尊去為你們勸架,好不容易才有今天這樣局面。你倒好,一大早就滿嘴酒氣,坐都坐不穩,就提什麽“出使楚國”,嫌天下不夠亂是麽?
良霄卻沒有註意到眾人臉色的變化,打著酒嗝繼續胡言亂語。散朝回到家裏,又一頭鉆進地下室,繼續喝酒。
喝吧!何以解憂,唯有杜康!
當天夜裏,良霄喝得酩酊大醉。恍惚之中,他似乎見到了自己的爺爺——鄭穆公的兒子公子去疾。公子去疾字子良,所以他的後人以“良”為氏。在鄭國的歷史上,公子去疾是一個廣受尊重的人,原因主要有二:第一,鄭靈公死後,人們本來要推選他為國君,被他堅決推辭,將這個機會讓給了公子堅,也就是後來的鄭襄公;第二,鄭襄公上臺後,想將包括七穆在內的所有穆族兄弟驅逐出境,是公子去疾據理力爭,才沒有那樣做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沒有公子去疾,就不會有今天的鄭國七穆,這也是良霄一直引以為傲的。良霄看到公子去疾,連忙跪起來,想向他行禮,不料酒後身體失去平衡,剛跪起又癱倒下去。公子去疾臉色冷峻,長嘆了一聲,嘴角微動,對良霄說了幾個字。良霄沒有聽清,連滾帶爬來到公子去疾的跟前,一把抱住他的衣服的下擺,卻抱了個空,這才發現公子去疾原來是沒有腿的。良霄倒吸了一口涼氣,驚得魂飛魄散,再看公子去疾的臉,已經變成了慘綠色。那張清瘦而駭人的臉上寫滿了悲傷,而嘴裏分明在說著什麽。這回良霄聽清楚了,公子去疾說的是:“快跑吧孩子,不要再回來了!”
接著良霄感覺自己被人擡了起來,經過了一片濃煙滾滾的火場,然後又被扔到一輛顛顛簸簸的馬車上。馬車快速奔馳,有好幾次差點將他顛下來。當他醒過來的時候,睜開眼睛就看到了滿天的繁星。
“這是在哪?”他愕然問道。
“雍梁。”耳邊響起了家臣的聲音。
他猛地坐起來,四周寂寥,一片漆黑,顯然是在曠野之中。依稀能看到十幾名家臣圍坐在他身邊,手持刀弓,保持戒備的姿態。
“雍梁?”良霄腦子裏閃過一絲不祥的念頭,他知道這是一個離新鄭約四五十裏遠的地方,“我為什麽會在這裏?”
“這……公孫黑突然發難,帶著駟氏族兵攻襲我們,放火燒毀了良府,我們把您從地下室擡出來,就跑到這裏來了。”家臣如實回答。
“啊!”良霄大叫一聲,“公孫黑公然襲擊執政府邸,難道沒有人制止他?”
“朝中列位卿大夫,恐怕都在暗中支持公孫黑吧,否則的話,他也不至於膽大包天。”家臣說。
“什麽暗中支持,分明是全力相助!”另一位家臣說,“你難道沒有看見,圍攻我們的不僅僅是駟氏族兵,還有其他家族的人?”
“那國君呢!國君難道也支持他?”良霄急忙問道。
“只怕也是。”
良霄頹然坐倒,好半天才問:“罕虎有沒有派人參加?”
家臣們互相交頭接耳了一陣,明確告訴他:“沒有看到罕氏族兵。”
“那就好辦了。”良霄露出一絲欣喜的神色。他心裏想,罕虎沒有參與攻打他,說明罕虎並不支持公孫黑,這就意味著罕虎還站在他這邊,事情還沒有到最壞的地步。
他帶著家臣們逃到了許國。很快他就會發現,世界上有很多事情,並不是非此即彼那麽簡單的。
罕虎對良駟之爭究竟是什麽態度呢?
良霄逃亡的第二天,鄭國的卿大夫們會聚一堂,商量善後的事宜。罕虎這樣表達了他的意見:“古人說,亂者取之,亡者侮之。已經滅亡的事物,幹脆清掃幹凈,不要留殘渣餘孽;仍然存在的事物,我們就來鞏固它。這就是國家利益的所在。七穆本是同氣連枝,伯有過於驕奢,與兄弟之族離心離德,所以才有此下場吧。”言下之意,良霄的逃亡,多半是因為他咎由自取,從國家的穩定起見,就讓他去吧!
從客觀上講,良霄的逃亡,最大的受益者莫過於子產。他在鄭國眾卿中已經排名第三,良霄一走,他就排名第二,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執政了。有人向子產建議,目前駟氏風頭正勁,而且罕氏、駟氏和豐氏本是一母所生,勢力強大,不如主動向這三家靠攏,結為政治同盟。
子產對此持不同的意見,他反駁說:“我難道跟他們是一夥的嗎?國家的禍亂,誰知道怎麽去平息它?如果主持國政的人正直而強有力,禍亂也就不會發生了。我啊,還是姑且在這亂世中保持自己的獨立吧!”他親自帶人收斂了良霄家裏死難者的遺體,沒有參加當天的朝會就出走了。印氏家族的印段為子產的氣節所感動,也跟著他一起出走。
正在開會的罕虎得到這個消息,馬上派人去勸阻子產,有人感到不理解:您不是說走了的就讓他走嗎,子產既然不願意跟著您,為什麽不讓他走?
“這個人對死人都能保持尊重,何況對活人呢?”罕虎說著,離開了會場,親自駕著馬車去追子產,並且向子產保證,只要他在世一天,就會保證子產的安全。
對於子產來說,出走只不過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。他很快接受了罕虎的好意,於第二天回到新鄭,印段則遲一天返回,兩個人都來到公孫黑家裏,與眾位卿大夫舉行盟誓,認可了公孫黑攻擊良霄的行為。幾天之後,鄭簡公在宗廟與卿大夫盟誓,後來又在新鄭的城門外與首都的居民盟誓。良駟之爭以公孫黑的勝利而告一段落。
事到如今,良霄對形勢的判斷仍然過於樂觀。他的反攻來得很快,也很有創意——逃亡之後的第十三天,他帶人從新鄭墓門(卿以下人士出殯專用之門)的排水溝潛入新鄭,在馴馬師羽頡的幫助下打開了當年鄭襄公的武庫,取出兵器盔甲將自己武裝起來,進而攻打舊北門,企圖控制整個新鄭。駟氏家族的族長駟帶發動首都的居民抵抗良霄的入侵。兩邊都派人去拉攏子產。子產說:“兄弟之間鬧到這個地步,我已經無話可說。老天幫助誰,我就聽誰的!”其實也就是坐視不理,保持中立的態度,由得他們去了。
戰鬥的結果,良霄這方一敗塗地,良霄本人也死在新鄭的牲畜交易市場上。
回想起來,十一年前,也就是公元前554年,鄭國的公孫躉去世。將要舉行葬禮的時候,大夫公孫揮與裨竈清早起來商量喪事,路過了良霄家門口,看見他的門上長了狗尾巴草。公孫揮開玩笑地問裨竈:“你算算,伯有死的那天,這狗尾巴草還在麽?”當時木星正好在“降婁”的位置,也就是黃道十二宮的白羊座,降婁還在天空的中部,天就已經大亮了。裨竈掐指一算,指著降婁說:“還可以等木星再繞一周,不過伯有活不到木星再到這個位置就是了。”公孫揮當時不信,等到良霄被殺,果然木星正在“娵訾”的位置,還要到下一年才能抵達降婁。
子產聽到良霄死訊,跑到現場給良霄穿上禮服,伏在屍體上大哭了一陣,然後命人將良霄埋葬在鬥城。駟帶和公孫黑對子產的舉動十分不滿,打算將子產一並除去。罕虎知道之後勃然大怒,訓斥他們說:“禮,就是一個國家的支柱。殺死有禮之人,國家也就垮掉了!”才打消了他們的念頭。
後人很容易指責子產置身事外,不負責任,獨善其身。但我認為,在亂世之中,保持沈默、堅守道德底線以及給予失敗者尊嚴,已經很難能可貴了。要知道,那些動不動就參與到亂世紛爭之中,胡亂給世界開藥方的人,絕大多數都是始亂終棄之徒,最終帶給世界的不過是更綿長的禍亂。
【日薄西山的晉國霸業】
公元前544年夏天,中原的饑荒尚未結束,晉國的荀盈、齊國的高止、魯國的仲孫羯、宋國的華定、衛國的世叔儀、鄭國的子大叔、公孫段以及曹、莒、滕、薛、小邾等十一國大夫各自帶著工匠來到今天山東省安丘縣境內,為杞國修築城墻。
杞國姒姓,據說是大禹的後裔,因為長期與東夷地區的少數民族混居,沾染了東夷的風俗,漸漸為中原諸國所排斥。從歷史的記錄來看,魯國人就很瞧不起杞國人,如公元前633年春天,杞桓公來到曲阜朝覲魯僖公,不自覺地使用了夷人的禮儀,魯僖公當場發作,沒有搭理杞桓公。而魯國的史書《春秋》記載這件事,也主動將杞桓公的爵位下降了一級,稱之為“杞子”,以示對其使用夷人禮儀的懲罰。
十一國大夫為杞國修城,當然不是為了學雷鋒。《左傳》解釋得很明白:“晉平公,杞出也。”也就是說,當時的霸主晉平公的母親是杞國的公主。因為這一層關系,晉平公想對自己的外公家好一點,便派荀盈召集各國大夫為杞國修城。各國大夫湊到一起了,就難免發點牢騷。衛國的世叔儀見了鄭國的子大叔就抱怨:“為了外公家修城而動員諸侯,這也太過分了!”子大叔苦笑:“這又有什麽辦法呢?晉侯不擔心周朝親戚的困窘,反而費力去保護夏朝的遺老遺少,他遲早會拋棄姬姓諸國,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。我聽說,置同姓於不顧而親近異姓,這叫做離德。他連姬姓親戚都拋棄了,還會有誰來歸附晉國呢?”
牢騷歸牢騷,工作還是得做。在十一國諸侯的努力下,杞國的城墻很快就修好了。晉平公很高興,派士鞅專程前往魯國表示感謝,但同時又派司馬女齊跟著去魯國交涉,要求魯國歸還原來侵占的杞國土地。可以想象,女齊的差使很不好辦,魯國人象征性地歸還了部分土地,就將女齊打發回去了。
晉平公的母親很不滿意,對晉平公說:“女齊這家夥辦事不力,先君如果泉下有知,必定不會認同他這種做法!”
晉平公將這事告訴了女齊。女齊說:“她要是這麽說,我就徹底無語了!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楊、韓、魏這些小國家,都是姬姓,跟我們晉國是同宗,我們尚且吞並了它們,晉國才得以強大。大國如果不侵略小國,還能在哪裏取得土地?自晉武公、晉獻公以來,晉國吞並的國家多了去了,難道我們還要向誰去歸還它們的土地嗎?杞國是夏朝的後裔,風俗也接近東夷;而魯國是周公的後代,長期以來跟晉國和睦。要我說,就算把杞國封給魯國也沒什麽不可以!魯國對於晉國,貢品從不缺乏,珍品按時送到,公卿大夫接踵前來朝覲,史官從來沒有中斷過記載,國庫沒有一個月不收到魯國的貢品。人家做得夠意思了,何必損害魯國的利益來增肥杞國?假如先君泉下有知,寧可派夫人去辦這差使,哪裏用得著老臣我啊!”
古代婦女足不出戶,更不會去辦外交。女齊最後這句話的意思,先君想必也不會讚同夫人的做法。
同年六月,杞文公來到曲阜答謝魯襄公。《春秋》記載:“杞子來盟。”這也是魯國人慣用的精神勝利法:人家明明是伯爵,故意要寫成子爵,算是出了一口惡氣。
公元前543年二月,晉平公的母親在新田接見了為杞國築城的民工,並招待他們吃飯。堂堂國母屈尊接見下人,自然不是為了親民,而是為了繼續給娘家杞國擡身價。在這次與民同樂的宴會上,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。
有一個參與築城的絳縣老頭,頭發胡子全白了。按照周朝的傳統,城市居民年過六十,農村居民年過六十五,就不用再承擔服徭役的義務。這個老頭看起來實在是太老了,有人懷疑他已經是超期服役,便問他的年齡。老頭回答:“下臣是小人,不知道怎麽記錄年齡。只記得我出生的時候,是正月初一甲子日,到現在已經過了四百四十五個甲子日了,最後一個甲子日到今天正好二十天。”
在場的官吏掰著手指頭算了老半天,也算不出老頭究竟多少歲。在那個年代,數學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學問,對一般人來說,加減乘除恐怕比相對論還難。官吏們沒辦法,只好跑到宮裏去請教。晉平公的樂師、瞎子師曠沈默了片刻,說:“這是魯國的叔仲惠伯在承筐會見我國的郤缺的那一年。這一年,狄人攻打魯國,叔孫得臣在鹹地大敗鄋瞞軍,俘虜並殺死了狄人部落的酋長僑如,並且用僑如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。這樣算來,老人家已經有七十三歲了。”
趙武問起老頭縣裏的大夫是誰,原來就是他自己的家臣。他趕快命人把老頭請過來,向老頭道歉說:“趙武不才,擔任了國家的重要職務,由於晉國多有憂患,沒有盡早發現您,讓您辛苦勞作得太久了,這是我的罪過。”言畢恭恭敬敬地朝老頭下拜,說:“因為本人無能而造成失誤,謹此向您表示歉意!”打聽到老頭沒有兒子,便提出要老頭出來當官。
老頭也被自己的年齡嚇了一跳,他心裏想,七十三,八十四,閻王不請自己去,這把年紀了還做什麽官呢?於是向趙武叩頭致謝,說自己年齡太大了,官就不做了。趙武也不強求,賞給了老頭一些土地,當場任命他當了絳縣的“縣師”,專門負責辦理免除徭役的事務,而且撤去了征發老頭服役的地方官吏的職務。
當時魯國的使者正好在新田,目睹了這件事,回國便告訴了諸位卿大夫。
因為修築杞城和歸還杞國土地兩件事,魯國人已經對晉國產生了強烈的不滿。聽完使者的匯報之後,季孫宿感嘆:“晉國還是未可輕視啊!有趙武主持國政,有士匄擔任輔佐,有史趙、師曠可以咨詢,有叔向、女齊做國君的顧問。他們朝中的能人和君子有不少,哪裏能夠輕視,還是盡心盡力侍奉他們吧!”
同年五月,宋國的首都商丘發生了一場大火,大廟和公宮都被焚毀。對於本來就遭受了饑荒的宋國來說,這場大火無疑是火上澆油,雪上加霜。
說起來這場大火是有預兆的。火災發生前幾天,宋國的宗廟中突然傳出幾聲怪叫:“嘻嘻,出出。”衛兵們將宗廟搜遍,卻沒有發現任何人。既而亳社(宋國的社稷之廟)裏傳出鳥的怪叫,仔細聽起來,好像也是“嘻嘻”。到了五月初五日,火災便發生了。
火災中喪生的最尊貴人物是宋共公的夫人伯姬。這位來自魯國的公主於公元前582年嫁到宋國,六年之後守寡,至此已有三十四年。火災發生的時候,伯姬完全有機會逃生,但是為了等待自己的保姆,她堅持呆在房間裏,結果被活活燒死。
所謂保姆,不是洗衣做飯的仆人,而是幫助貴族婦女“正其行,衛其身”的嬤嬤。關於這件事,《谷梁傳》《公羊傳》和《左傳》的說法大同小異——伯姬的房間失火,左右都勸她趕快逃生,伯姬說:“婦人的規矩,保姆不在,晚上不得外出!”命人傳保姆過來。保姆還沒到,大火燒垮了房屋,伯姬死於非命。好一個古板固執的婦人!
《左傳》評論這件事,以一種調侃的語氣寫道:“伯姬奉行的是大閨女而不是婦人的守則。大閨女應該等待保姆,婦人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便宜行事嘛!”
然而《谷梁傳》《公羊傳》以及《列女傳》對伯姬的評價甚高,將她當成了舍生取義的代表,大有“燒死事小,失節事大”之意。這也真是滑稽。想想看,伯姬守寡都守了三十四年,至少已經是五六十歲的老太太,難道還要像個小姑娘那樣,不帶保姆就不能出門?
宋國的火災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註。同年十月,晉的趙武、齊國的公孫蠆、魯國的叔孫豹、宋國的向戌、衛國的北宮佗、鄭國的罕虎以及曹、莒、邾、滕、薛、杞、小邾等國大夫在澶淵開會,商量幫助宋國災後重建的有關事宜。在趙武的號召下,大家紛紛表示願為宋國的火災買單,給宋國捐贈錢財。這是一件大好事,然而在《春秋》記載中,上述人物都沒有留下名字,僅僅以“晉人、齊人、宋人……”代替。《左傳》對此解釋,他們確實開了會,而且會議開得很熱烈,也很成功,該說的話都說了,該表的態也表了,只不過回去之後,沒有一個國家給宋國捐過一個銅板,所以不寫他們的名字,以示不屑。
澶淵之會虎頭蛇尾,說明晉國的影響力在下降。弭兵會盟使得晉楚爭霸的壓力驟然消失,晉國上下都蕩漾在一種安逸的情緒之中,早就沒了那種雷厲風行的威勢,對於國際事務的管理,也就沒那麽認真了。
從澶淵回國,叔孫豹對仲孫羯說:“我看趙武的日子不長了,說起話來見識很短,不太像是百姓的主人。而且他年紀不到五十,但是絮絮叨叨好像八九十歲的老年人,很難長久啦!如果趙武死了,接替他的恐怕是韓起吧。您何不去跟季孫宿商量一下,趁早與韓起建立友好關系?這個人是個君子,執政之後,自不會忘記魯國的好處。”
仲孫羯皺了皺眉頭:“有這個必要嗎?”
“當然有!”叔孫豹說,“據我觀察,晉國的國君將要失去權力了,如果不及時建立友好關系,讓韓起早點為魯國做些工作,不久之後政權旁落到那些貪得無厭的卿大夫手裏,就算韓起想幫也幫不了咱們了。到那時,齊、楚兩國不足以依靠,魯國又難以滿足晉國大夫的無厭需求,是多麽可怕的事啊!”
仲孫羯不耐煩地說:“人這一生能活多久?得過且過就行了。早晨出門還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回來,何必去建立什麽友好關系?”
叔孫豹出來之後就對別人說:“仲孫羯快死了!我告訴他趙武得過且過,但是他的得過且過的程度還遠遠超過趙武!”他幹脆直接去找季孫宿說這件事,季孫宿也沒有采納他的建議。從後來發生的事情看,叔孫豹確實是有先見之明,在此暫且不提。
同年六月,在位三十一年的魯襄公去世。《春秋》這樣記載:“公薨於楚宮。”魯國的君主為什麽會死在楚國的宮殿中呢?別誤會,這個楚宮只是按照楚國的風格建設的宮殿,位置還是在曲阜,並非真是楚國的宮殿。前面說過,公元前545年到公元前544年之間,魯襄公因為參加楚康王的葬禮,在楚國逗留了大半年。這半年的客居生活使得他對楚國的宮廷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回到曲阜之後,他就命人仿照楚國的樣式在曲阜興建了一座宮殿,並且搬到了裏面去住。叔孫豹對此頗有微詞,說:“民之所欲,天必從之。咱們的國君看來是想念楚國了啊,所以蓋這樣一座宮殿。他如果不再去到楚國,必然會死在這座宮殿中。”叔孫豹這張烏鴉嘴也真敢說,一會兒說趙武要死,一會兒說仲孫羯要死,連魯襄公也不放過,分明就是閻王派來的勾魂使者嘛!
魯襄公沒有立夫人,生前寵愛一個名叫敬歸的小妾。他死後,大臣們一致決定立敬歸的兒子子野為新君。但是子野無福消受,還沒等到魯襄公下葬,便由於悲傷過度而去世。
子野去世僅僅六天,仲孫羯果然應驗了叔孫豹的預言,在自己家裏無疾而終。
後來季孫宿又提議立敬歸的妹妹齊歸的兒子公子裯(chóu)為君。叔孫豹對此有異議,他說:“大子死了,如果有同胞兄弟,自然應當立他;如果沒有,就立年長的;年紀如果相當,就選擇有賢能的;如果賢能相當,就通過占蔔來選擇。這是祖宗定下來的規矩。現在死去的並非嫡子,何必非要立他母親的妹妹的兒子?再說,我觀察這個人,父親死了並不悲痛,反而有喜悅的神色,這是不孝。不孝之人,很少不出亂子。假如立了他,日後恐怕會成為季孫家的憂患。”季孫宿聽不進意見,還是立了公子裯為君,也就是歷史上的魯昭公。這一年,魯昭公已經十九歲,在當時已經是成人了,但是行為舉止還像小孩子一樣輕佻。即便是在魯襄公的葬禮上,他也表現得差強人意,三次更換喪服,三次都將喪服弄臟,讓所有來賓都大跌眼鏡。
按照“諸侯五月而葬”的傳統,魯襄公於公元前542年10月入土為安。就在同一個月,子產陪同鄭簡公訪問了晉國。
如果是在弭兵會盟之前,晉平公肯定會對鄭簡公的來訪表示熱烈的歡迎。但是現在不同了,整個晉國都處於一種懶洋洋的狀態,晉平公也不再熱衷於國際事務,他甚至懶得接見鄭簡公,隨便派了個使者來到賓館對鄭簡公說:“寡君因為魯國有喪事,不能接見任何人。”
這算是什麽借口啊?鄭簡公驚得目瞪口呆,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。子產也楞了一下,很快就恢覆了常態。“既然是這樣,我們也只能尊重晉侯的感情,不見就不見吧!”他和氣地說,然後招了招手,換了一副嚴肅的神色,“來人,馬上動手,給我把賓館的圍墻拆了,好安放車馬!”
“什麽?”晉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所謂七穆,前面已經介紹過,就是鄭穆公的七個兒子傳下來的強權家族,在當時分別是罕氏的罕虎,駟氏的駟帶,國氏的子產,良氏的良霄,游氏的子大叔,豐氏的公孫段,印氏的印段。其中罕虎以當國的身份排名第一,良霄以執政的身份排名第二,子產排名第三。這些人不是鄭穆公的孫輩,就是鄭穆公的曾孫輩,一家人不說兩家話,本來應該和睦相處,同舟共濟,然而在罕虎當國的年代,卻禍起蕭墻,發生了反目成仇的事情。
事情的起因,還得追溯到十八年前。
公元前562年,當時是駟帶的祖父公子騑當國,鄭簡公派良霄出使楚國,要他辦與楚國絕交的差使,結果楚國人將良霄扣押起來,直到公元前560年冬天才獲釋。
因為這件事,良霄一直耿耿於懷,千方百計尋找機會發洩和報覆。公元前546年,弭兵會盟之後,晉國的趙武接見鄭國的七穆,要求大家賦詩,別人都是歌功頌德,唯獨良霄吟了一首《鶉之奔奔》,當著趙武的面諷刺鄭簡公品行不良,不配當國君,搞到連趙武都聽不下去,只好裝傻敷衍。
公孫舍之當國期間,良霄當上了執政。人說窮酸刻薄,富貴寬容,在良霄那裏卻完全不是那麽回事。地位的上升不但沒有使他忘卻當年被楚國人囚禁的屈辱,反而使得他的報覆心愈來愈強烈。公孫舍之在世的時候,良霄還有所顧忌,不敢亂來,等到公孫舍之去世,他料定罕虎當國未久,立足未穩,必定不敢太約束他的行為,便決定對公子騑的後人展開報覆。
公子騑字子駟,因此其後人以“駟”為氏。公子騑早已於公元前562年冬天去世,繼承家業的是其長子公孫夏。而公孫夏亦於不久前去世,將家業傳給了兒子駟帶,並囑托其弟弟公孫黑輔佐駟帶。
公元前544年冬天,良霄在朝會上提出要派公孫黑出使楚國。
公孫黑不願意去,說:“楚國和鄭國剛剛交惡,派我去出訪楚國,不是想要我的命嗎?”
平心而論,公孫黑這個借口找得並不高明,誰都知道,鄭簡公前不久才親自去參加了楚康王的葬禮,兩國的關系即便不算親近,也絕不至於是交惡狀態。現在去楚國,談不上任何危險。良霄如果心無雜念,很容易戳穿公孫黑的借口,逼他乖乖就範。但是很顯然,良霄肚子裏的火已經憋得太久,只要輕輕一碰,就爆發了。他幾乎是脫口而出:“你們家世代都是辦外交的行人①,這就是你的本職工作,你憑什麽不去?”
此言一出,在場的人都楞住了:駟氏家族世代為卿,公子騑曾任當國,公孫夏在眾卿中排名也不低,即便是公孫黑,也好歹算個“卿”,怎麽會是世代辦外交的行人呢?大夥驚詫之餘,不由得都將目光轉向了公孫黑,看他有什麽反應。
“外交的事,可以去就去,有危險就不去。”只聽見公孫黑冷冷地說,“什麽世代辦外交,先父當國的時候,您才是辦外交的行人吧?”
良霄像被人踩了尾巴的貓,一下子跳了起來,眼睛冒火,死死盯住公孫黑:“你難道想抗命嗎?”
公孫黑也“刷”地站起來,手按劍柄:“沒錯,我就是要抗命,你能將我怎麽樣?”一腳踢翻桌子,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朝堂。
良霄氣得渾身發抖。
良霄和公孫黑的這次沖突,史稱“良駟之爭”。事情發生後,鄭國的卿大夫們紛紛出面調和,希望這件事能夠用和平的方式解決,同年十二月,在眾人的斡旋下,良霄和公孫黑握手言和,並在良霄家裏舉行了盟誓。
然而,表面上的把酒言歡不能掩蓋內心的劍拔弩張。當時在良霄家裏見證會盟的諸位大夫中,有一個名叫裨諶的就私下對好朋友然明說:“雖然結盟了,但它有什麽用呢?《詩》上說,君子動不動就結盟,禍亂因此而滋生。現在我們這樣做,也是滋生動亂的做法啊!我悲觀地估計,這一輪動亂恐怕要三五年才能結束。”
“是啊!”然明也憂慮地說,“依你之見,如果動亂的話,國家的政權將落到誰手上呢?”
“好人取代壞人,這是天命所歸,除了子產還有誰?”裨諶很直接地回答,“就算是按部就班,也該輪到子產了。選擇這樣的好人,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,連老天也為子產掃除了障礙——伯有(良霄字伯有)失魂落魄,子西(公孫夏字子西)又已經去世,除了子產還有誰?老天降禍於鄭國很久了,這次一定要讓子產平息它,國家還有希望。否則的話,鄭國就將滅亡啦!”
公元前543年春天,子產陪同鄭簡公訪問晉國。叔向問起鄭國的政局,子產回答說:“我也說不準,形勢不明朗,今年應該有一個結果了。駟氏和良氏正在明爭暗鬥,不知道怎麽調和。”
叔向說:“我聽說不是已經調和了嗎?”
子產說:“伯有奢侈而又倔強,子皙(公孫黑字子皙)又好居人上,兩個人互不相讓,就算表面上和好,內心卻不服氣,亂局很快就要來臨了。”
同年四月,由於對“駟良之爭”感到憂心忡忡,鄭簡公親自出面,將朝中的卿大夫都叫到一起舉行盟誓,希望大家以大局為重,和平共處。此舉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,然而也暴露了鄭國的內部矛盾已經到了相當激烈的程度,有人這樣評論:連國君都參與大夫會盟,鄭國的禍亂為時不遠了!
山雨欲來風滿樓,就在鄭國上下都處於一種不安的情緒當中的時候,事情的當事人——良霄卻表現得出人意料的冷靜。
所謂出人意料的冷靜,只有兩種可能性,要不就是大智若愚,要不就是真的蠢到了家。良霄顯然是屬於後者。
《左傳》記載,良霄有一個愛好:酒。他不是一般地愛酒,而是嗜酒如命。按照周禮的規定,天黑之後,卿大夫是不能飲酒的,否則就是驕奢淫逸的行為。良霄當然不能忍受這樣一條規定,為了掩人耳目,他在家裏建造了一個地下室,天天晚上躲在地下室裏飲酒作樂,而且往往是通宵達旦,樂而忘返。
據說有一天早上,各位大夫按慣例先到良霄家裏朝見,準備在他的帶領下一起去朝見國君。碰巧良霄前天夜裏喝得高興,酒宴持續到天明還未結束。大夥等到日上三竿,看不到良霄,就問他的家臣:“執政呢?”
回答很幽默:“我家主人正在山谷裏呢!”
正在這時,地下隱隱傳來鐘鼓齊鳴之音。大夥兒面面相覷,似乎明白了點什麽,都打著哈哈說:“既然這樣,我們就回去了。”於是也不上朝,各自回家。
第二天,良霄倒是起得很早,跟著大夥一起來到公宮朝見了鄭簡公。說了沒幾句話,良霄又提出:公孫黑出使楚國那件事,怎麽還沒有落實?
此言一出,公孫黑“刷”的一聲就站了起來,在場的人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,鄭簡公的臉也黑了,他心裏想,大夥為了調和良、駟兩家的矛盾,光是結盟都搞了兩次,連我這個國君都屈尊去為你們勸架,好不容易才有今天這樣局面。你倒好,一大早就滿嘴酒氣,坐都坐不穩,就提什麽“出使楚國”,嫌天下不夠亂是麽?
良霄卻沒有註意到眾人臉色的變化,打著酒嗝繼續胡言亂語。散朝回到家裏,又一頭鉆進地下室,繼續喝酒。
喝吧!何以解憂,唯有杜康!
當天夜裏,良霄喝得酩酊大醉。恍惚之中,他似乎見到了自己的爺爺——鄭穆公的兒子公子去疾。公子去疾字子良,所以他的後人以“良”為氏。在鄭國的歷史上,公子去疾是一個廣受尊重的人,原因主要有二:第一,鄭靈公死後,人們本來要推選他為國君,被他堅決推辭,將這個機會讓給了公子堅,也就是後來的鄭襄公;第二,鄭襄公上臺後,想將包括七穆在內的所有穆族兄弟驅逐出境,是公子去疾據理力爭,才沒有那樣做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沒有公子去疾,就不會有今天的鄭國七穆,這也是良霄一直引以為傲的。良霄看到公子去疾,連忙跪起來,想向他行禮,不料酒後身體失去平衡,剛跪起又癱倒下去。公子去疾臉色冷峻,長嘆了一聲,嘴角微動,對良霄說了幾個字。良霄沒有聽清,連滾帶爬來到公子去疾的跟前,一把抱住他的衣服的下擺,卻抱了個空,這才發現公子去疾原來是沒有腿的。良霄倒吸了一口涼氣,驚得魂飛魄散,再看公子去疾的臉,已經變成了慘綠色。那張清瘦而駭人的臉上寫滿了悲傷,而嘴裏分明在說著什麽。這回良霄聽清楚了,公子去疾說的是:“快跑吧孩子,不要再回來了!”
接著良霄感覺自己被人擡了起來,經過了一片濃煙滾滾的火場,然後又被扔到一輛顛顛簸簸的馬車上。馬車快速奔馳,有好幾次差點將他顛下來。當他醒過來的時候,睜開眼睛就看到了滿天的繁星。
“這是在哪?”他愕然問道。
“雍梁。”耳邊響起了家臣的聲音。
他猛地坐起來,四周寂寥,一片漆黑,顯然是在曠野之中。依稀能看到十幾名家臣圍坐在他身邊,手持刀弓,保持戒備的姿態。
“雍梁?”良霄腦子裏閃過一絲不祥的念頭,他知道這是一個離新鄭約四五十裏遠的地方,“我為什麽會在這裏?”
“這……公孫黑突然發難,帶著駟氏族兵攻襲我們,放火燒毀了良府,我們把您從地下室擡出來,就跑到這裏來了。”家臣如實回答。
“啊!”良霄大叫一聲,“公孫黑公然襲擊執政府邸,難道沒有人制止他?”
“朝中列位卿大夫,恐怕都在暗中支持公孫黑吧,否則的話,他也不至於膽大包天。”家臣說。
“什麽暗中支持,分明是全力相助!”另一位家臣說,“你難道沒有看見,圍攻我們的不僅僅是駟氏族兵,還有其他家族的人?”
“那國君呢!國君難道也支持他?”良霄急忙問道。
“只怕也是。”
良霄頹然坐倒,好半天才問:“罕虎有沒有派人參加?”
家臣們互相交頭接耳了一陣,明確告訴他:“沒有看到罕氏族兵。”
“那就好辦了。”良霄露出一絲欣喜的神色。他心裏想,罕虎沒有參與攻打他,說明罕虎並不支持公孫黑,這就意味著罕虎還站在他這邊,事情還沒有到最壞的地步。
他帶著家臣們逃到了許國。很快他就會發現,世界上有很多事情,並不是非此即彼那麽簡單的。
罕虎對良駟之爭究竟是什麽態度呢?
良霄逃亡的第二天,鄭國的卿大夫們會聚一堂,商量善後的事宜。罕虎這樣表達了他的意見:“古人說,亂者取之,亡者侮之。已經滅亡的事物,幹脆清掃幹凈,不要留殘渣餘孽;仍然存在的事物,我們就來鞏固它。這就是國家利益的所在。七穆本是同氣連枝,伯有過於驕奢,與兄弟之族離心離德,所以才有此下場吧。”言下之意,良霄的逃亡,多半是因為他咎由自取,從國家的穩定起見,就讓他去吧!
從客觀上講,良霄的逃亡,最大的受益者莫過於子產。他在鄭國眾卿中已經排名第三,良霄一走,他就排名第二,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執政了。有人向子產建議,目前駟氏風頭正勁,而且罕氏、駟氏和豐氏本是一母所生,勢力強大,不如主動向這三家靠攏,結為政治同盟。
子產對此持不同的意見,他反駁說:“我難道跟他們是一夥的嗎?國家的禍亂,誰知道怎麽去平息它?如果主持國政的人正直而強有力,禍亂也就不會發生了。我啊,還是姑且在這亂世中保持自己的獨立吧!”他親自帶人收斂了良霄家裏死難者的遺體,沒有參加當天的朝會就出走了。印氏家族的印段為子產的氣節所感動,也跟著他一起出走。
正在開會的罕虎得到這個消息,馬上派人去勸阻子產,有人感到不理解:您不是說走了的就讓他走嗎,子產既然不願意跟著您,為什麽不讓他走?
“這個人對死人都能保持尊重,何況對活人呢?”罕虎說著,離開了會場,親自駕著馬車去追子產,並且向子產保證,只要他在世一天,就會保證子產的安全。
對於子產來說,出走只不過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。他很快接受了罕虎的好意,於第二天回到新鄭,印段則遲一天返回,兩個人都來到公孫黑家裏,與眾位卿大夫舉行盟誓,認可了公孫黑攻擊良霄的行為。幾天之後,鄭簡公在宗廟與卿大夫盟誓,後來又在新鄭的城門外與首都的居民盟誓。良駟之爭以公孫黑的勝利而告一段落。
事到如今,良霄對形勢的判斷仍然過於樂觀。他的反攻來得很快,也很有創意——逃亡之後的第十三天,他帶人從新鄭墓門(卿以下人士出殯專用之門)的排水溝潛入新鄭,在馴馬師羽頡的幫助下打開了當年鄭襄公的武庫,取出兵器盔甲將自己武裝起來,進而攻打舊北門,企圖控制整個新鄭。駟氏家族的族長駟帶發動首都的居民抵抗良霄的入侵。兩邊都派人去拉攏子產。子產說:“兄弟之間鬧到這個地步,我已經無話可說。老天幫助誰,我就聽誰的!”其實也就是坐視不理,保持中立的態度,由得他們去了。
戰鬥的結果,良霄這方一敗塗地,良霄本人也死在新鄭的牲畜交易市場上。
回想起來,十一年前,也就是公元前554年,鄭國的公孫躉去世。將要舉行葬禮的時候,大夫公孫揮與裨竈清早起來商量喪事,路過了良霄家門口,看見他的門上長了狗尾巴草。公孫揮開玩笑地問裨竈:“你算算,伯有死的那天,這狗尾巴草還在麽?”當時木星正好在“降婁”的位置,也就是黃道十二宮的白羊座,降婁還在天空的中部,天就已經大亮了。裨竈掐指一算,指著降婁說:“還可以等木星再繞一周,不過伯有活不到木星再到這個位置就是了。”公孫揮當時不信,等到良霄被殺,果然木星正在“娵訾”的位置,還要到下一年才能抵達降婁。
子產聽到良霄死訊,跑到現場給良霄穿上禮服,伏在屍體上大哭了一陣,然後命人將良霄埋葬在鬥城。駟帶和公孫黑對子產的舉動十分不滿,打算將子產一並除去。罕虎知道之後勃然大怒,訓斥他們說:“禮,就是一個國家的支柱。殺死有禮之人,國家也就垮掉了!”才打消了他們的念頭。
後人很容易指責子產置身事外,不負責任,獨善其身。但我認為,在亂世之中,保持沈默、堅守道德底線以及給予失敗者尊嚴,已經很難能可貴了。要知道,那些動不動就參與到亂世紛爭之中,胡亂給世界開藥方的人,絕大多數都是始亂終棄之徒,最終帶給世界的不過是更綿長的禍亂。
【日薄西山的晉國霸業】
公元前544年夏天,中原的饑荒尚未結束,晉國的荀盈、齊國的高止、魯國的仲孫羯、宋國的華定、衛國的世叔儀、鄭國的子大叔、公孫段以及曹、莒、滕、薛、小邾等十一國大夫各自帶著工匠來到今天山東省安丘縣境內,為杞國修築城墻。
杞國姒姓,據說是大禹的後裔,因為長期與東夷地區的少數民族混居,沾染了東夷的風俗,漸漸為中原諸國所排斥。從歷史的記錄來看,魯國人就很瞧不起杞國人,如公元前633年春天,杞桓公來到曲阜朝覲魯僖公,不自覺地使用了夷人的禮儀,魯僖公當場發作,沒有搭理杞桓公。而魯國的史書《春秋》記載這件事,也主動將杞桓公的爵位下降了一級,稱之為“杞子”,以示對其使用夷人禮儀的懲罰。
十一國大夫為杞國修城,當然不是為了學雷鋒。《左傳》解釋得很明白:“晉平公,杞出也。”也就是說,當時的霸主晉平公的母親是杞國的公主。因為這一層關系,晉平公想對自己的外公家好一點,便派荀盈召集各國大夫為杞國修城。各國大夫湊到一起了,就難免發點牢騷。衛國的世叔儀見了鄭國的子大叔就抱怨:“為了外公家修城而動員諸侯,這也太過分了!”子大叔苦笑:“這又有什麽辦法呢?晉侯不擔心周朝親戚的困窘,反而費力去保護夏朝的遺老遺少,他遲早會拋棄姬姓諸國,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。我聽說,置同姓於不顧而親近異姓,這叫做離德。他連姬姓親戚都拋棄了,還會有誰來歸附晉國呢?”
牢騷歸牢騷,工作還是得做。在十一國諸侯的努力下,杞國的城墻很快就修好了。晉平公很高興,派士鞅專程前往魯國表示感謝,但同時又派司馬女齊跟著去魯國交涉,要求魯國歸還原來侵占的杞國土地。可以想象,女齊的差使很不好辦,魯國人象征性地歸還了部分土地,就將女齊打發回去了。
晉平公的母親很不滿意,對晉平公說:“女齊這家夥辦事不力,先君如果泉下有知,必定不會認同他這種做法!”
晉平公將這事告訴了女齊。女齊說:“她要是這麽說,我就徹底無語了!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楊、韓、魏這些小國家,都是姬姓,跟我們晉國是同宗,我們尚且吞並了它們,晉國才得以強大。大國如果不侵略小國,還能在哪裏取得土地?自晉武公、晉獻公以來,晉國吞並的國家多了去了,難道我們還要向誰去歸還它們的土地嗎?杞國是夏朝的後裔,風俗也接近東夷;而魯國是周公的後代,長期以來跟晉國和睦。要我說,就算把杞國封給魯國也沒什麽不可以!魯國對於晉國,貢品從不缺乏,珍品按時送到,公卿大夫接踵前來朝覲,史官從來沒有中斷過記載,國庫沒有一個月不收到魯國的貢品。人家做得夠意思了,何必損害魯國的利益來增肥杞國?假如先君泉下有知,寧可派夫人去辦這差使,哪裏用得著老臣我啊!”
古代婦女足不出戶,更不會去辦外交。女齊最後這句話的意思,先君想必也不會讚同夫人的做法。
同年六月,杞文公來到曲阜答謝魯襄公。《春秋》記載:“杞子來盟。”這也是魯國人慣用的精神勝利法:人家明明是伯爵,故意要寫成子爵,算是出了一口惡氣。
公元前543年二月,晉平公的母親在新田接見了為杞國築城的民工,並招待他們吃飯。堂堂國母屈尊接見下人,自然不是為了親民,而是為了繼續給娘家杞國擡身價。在這次與民同樂的宴會上,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。
有一個參與築城的絳縣老頭,頭發胡子全白了。按照周朝的傳統,城市居民年過六十,農村居民年過六十五,就不用再承擔服徭役的義務。這個老頭看起來實在是太老了,有人懷疑他已經是超期服役,便問他的年齡。老頭回答:“下臣是小人,不知道怎麽記錄年齡。只記得我出生的時候,是正月初一甲子日,到現在已經過了四百四十五個甲子日了,最後一個甲子日到今天正好二十天。”
在場的官吏掰著手指頭算了老半天,也算不出老頭究竟多少歲。在那個年代,數學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學問,對一般人來說,加減乘除恐怕比相對論還難。官吏們沒辦法,只好跑到宮裏去請教。晉平公的樂師、瞎子師曠沈默了片刻,說:“這是魯國的叔仲惠伯在承筐會見我國的郤缺的那一年。這一年,狄人攻打魯國,叔孫得臣在鹹地大敗鄋瞞軍,俘虜並殺死了狄人部落的酋長僑如,並且用僑如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。這樣算來,老人家已經有七十三歲了。”
趙武問起老頭縣裏的大夫是誰,原來就是他自己的家臣。他趕快命人把老頭請過來,向老頭道歉說:“趙武不才,擔任了國家的重要職務,由於晉國多有憂患,沒有盡早發現您,讓您辛苦勞作得太久了,這是我的罪過。”言畢恭恭敬敬地朝老頭下拜,說:“因為本人無能而造成失誤,謹此向您表示歉意!”打聽到老頭沒有兒子,便提出要老頭出來當官。
老頭也被自己的年齡嚇了一跳,他心裏想,七十三,八十四,閻王不請自己去,這把年紀了還做什麽官呢?於是向趙武叩頭致謝,說自己年齡太大了,官就不做了。趙武也不強求,賞給了老頭一些土地,當場任命他當了絳縣的“縣師”,專門負責辦理免除徭役的事務,而且撤去了征發老頭服役的地方官吏的職務。
當時魯國的使者正好在新田,目睹了這件事,回國便告訴了諸位卿大夫。
因為修築杞城和歸還杞國土地兩件事,魯國人已經對晉國產生了強烈的不滿。聽完使者的匯報之後,季孫宿感嘆:“晉國還是未可輕視啊!有趙武主持國政,有士匄擔任輔佐,有史趙、師曠可以咨詢,有叔向、女齊做國君的顧問。他們朝中的能人和君子有不少,哪裏能夠輕視,還是盡心盡力侍奉他們吧!”
同年五月,宋國的首都商丘發生了一場大火,大廟和公宮都被焚毀。對於本來就遭受了饑荒的宋國來說,這場大火無疑是火上澆油,雪上加霜。
說起來這場大火是有預兆的。火災發生前幾天,宋國的宗廟中突然傳出幾聲怪叫:“嘻嘻,出出。”衛兵們將宗廟搜遍,卻沒有發現任何人。既而亳社(宋國的社稷之廟)裏傳出鳥的怪叫,仔細聽起來,好像也是“嘻嘻”。到了五月初五日,火災便發生了。
火災中喪生的最尊貴人物是宋共公的夫人伯姬。這位來自魯國的公主於公元前582年嫁到宋國,六年之後守寡,至此已有三十四年。火災發生的時候,伯姬完全有機會逃生,但是為了等待自己的保姆,她堅持呆在房間裏,結果被活活燒死。
所謂保姆,不是洗衣做飯的仆人,而是幫助貴族婦女“正其行,衛其身”的嬤嬤。關於這件事,《谷梁傳》《公羊傳》和《左傳》的說法大同小異——伯姬的房間失火,左右都勸她趕快逃生,伯姬說:“婦人的規矩,保姆不在,晚上不得外出!”命人傳保姆過來。保姆還沒到,大火燒垮了房屋,伯姬死於非命。好一個古板固執的婦人!
《左傳》評論這件事,以一種調侃的語氣寫道:“伯姬奉行的是大閨女而不是婦人的守則。大閨女應該等待保姆,婦人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便宜行事嘛!”
然而《谷梁傳》《公羊傳》以及《列女傳》對伯姬的評價甚高,將她當成了舍生取義的代表,大有“燒死事小,失節事大”之意。這也真是滑稽。想想看,伯姬守寡都守了三十四年,至少已經是五六十歲的老太太,難道還要像個小姑娘那樣,不帶保姆就不能出門?
宋國的火災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註。同年十月,晉的趙武、齊國的公孫蠆、魯國的叔孫豹、宋國的向戌、衛國的北宮佗、鄭國的罕虎以及曹、莒、邾、滕、薛、杞、小邾等國大夫在澶淵開會,商量幫助宋國災後重建的有關事宜。在趙武的號召下,大家紛紛表示願為宋國的火災買單,給宋國捐贈錢財。這是一件大好事,然而在《春秋》記載中,上述人物都沒有留下名字,僅僅以“晉人、齊人、宋人……”代替。《左傳》對此解釋,他們確實開了會,而且會議開得很熱烈,也很成功,該說的話都說了,該表的態也表了,只不過回去之後,沒有一個國家給宋國捐過一個銅板,所以不寫他們的名字,以示不屑。
澶淵之會虎頭蛇尾,說明晉國的影響力在下降。弭兵會盟使得晉楚爭霸的壓力驟然消失,晉國上下都蕩漾在一種安逸的情緒之中,早就沒了那種雷厲風行的威勢,對於國際事務的管理,也就沒那麽認真了。
從澶淵回國,叔孫豹對仲孫羯說:“我看趙武的日子不長了,說起話來見識很短,不太像是百姓的主人。而且他年紀不到五十,但是絮絮叨叨好像八九十歲的老年人,很難長久啦!如果趙武死了,接替他的恐怕是韓起吧。您何不去跟季孫宿商量一下,趁早與韓起建立友好關系?這個人是個君子,執政之後,自不會忘記魯國的好處。”
仲孫羯皺了皺眉頭:“有這個必要嗎?”
“當然有!”叔孫豹說,“據我觀察,晉國的國君將要失去權力了,如果不及時建立友好關系,讓韓起早點為魯國做些工作,不久之後政權旁落到那些貪得無厭的卿大夫手裏,就算韓起想幫也幫不了咱們了。到那時,齊、楚兩國不足以依靠,魯國又難以滿足晉國大夫的無厭需求,是多麽可怕的事啊!”
仲孫羯不耐煩地說:“人這一生能活多久?得過且過就行了。早晨出門還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回來,何必去建立什麽友好關系?”
叔孫豹出來之後就對別人說:“仲孫羯快死了!我告訴他趙武得過且過,但是他的得過且過的程度還遠遠超過趙武!”他幹脆直接去找季孫宿說這件事,季孫宿也沒有采納他的建議。從後來發生的事情看,叔孫豹確實是有先見之明,在此暫且不提。
同年六月,在位三十一年的魯襄公去世。《春秋》這樣記載:“公薨於楚宮。”魯國的君主為什麽會死在楚國的宮殿中呢?別誤會,這個楚宮只是按照楚國的風格建設的宮殿,位置還是在曲阜,並非真是楚國的宮殿。前面說過,公元前545年到公元前544年之間,魯襄公因為參加楚康王的葬禮,在楚國逗留了大半年。這半年的客居生活使得他對楚國的宮廷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回到曲阜之後,他就命人仿照楚國的樣式在曲阜興建了一座宮殿,並且搬到了裏面去住。叔孫豹對此頗有微詞,說:“民之所欲,天必從之。咱們的國君看來是想念楚國了啊,所以蓋這樣一座宮殿。他如果不再去到楚國,必然會死在這座宮殿中。”叔孫豹這張烏鴉嘴也真敢說,一會兒說趙武要死,一會兒說仲孫羯要死,連魯襄公也不放過,分明就是閻王派來的勾魂使者嘛!
魯襄公沒有立夫人,生前寵愛一個名叫敬歸的小妾。他死後,大臣們一致決定立敬歸的兒子子野為新君。但是子野無福消受,還沒等到魯襄公下葬,便由於悲傷過度而去世。
子野去世僅僅六天,仲孫羯果然應驗了叔孫豹的預言,在自己家裏無疾而終。
後來季孫宿又提議立敬歸的妹妹齊歸的兒子公子裯(chóu)為君。叔孫豹對此有異議,他說:“大子死了,如果有同胞兄弟,自然應當立他;如果沒有,就立年長的;年紀如果相當,就選擇有賢能的;如果賢能相當,就通過占蔔來選擇。這是祖宗定下來的規矩。現在死去的並非嫡子,何必非要立他母親的妹妹的兒子?再說,我觀察這個人,父親死了並不悲痛,反而有喜悅的神色,這是不孝。不孝之人,很少不出亂子。假如立了他,日後恐怕會成為季孫家的憂患。”季孫宿聽不進意見,還是立了公子裯為君,也就是歷史上的魯昭公。這一年,魯昭公已經十九歲,在當時已經是成人了,但是行為舉止還像小孩子一樣輕佻。即便是在魯襄公的葬禮上,他也表現得差強人意,三次更換喪服,三次都將喪服弄臟,讓所有來賓都大跌眼鏡。
按照“諸侯五月而葬”的傳統,魯襄公於公元前542年10月入土為安。就在同一個月,子產陪同鄭簡公訪問了晉國。
如果是在弭兵會盟之前,晉平公肯定會對鄭簡公的來訪表示熱烈的歡迎。但是現在不同了,整個晉國都處於一種懶洋洋的狀態,晉平公也不再熱衷於國際事務,他甚至懶得接見鄭簡公,隨便派了個使者來到賓館對鄭簡公說:“寡君因為魯國有喪事,不能接見任何人。”
這算是什麽借口啊?鄭簡公驚得目瞪口呆,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。子產也楞了一下,很快就恢覆了常態。“既然是這樣,我們也只能尊重晉侯的感情,不見就不見吧!”他和氣地說,然後招了招手,換了一副嚴肅的神色,“來人,馬上動手,給我把賓館的圍墻拆了,好安放車馬!”
“什麽?”晉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